紫光併購矽品的根本問題:台灣企業的市值為何偏低?

By | 2015-12-23

台灣企業的市值偏低有很多因素,不應該只從單一面向探討。


曾銘宗說,台灣股市對於企業市值評價過低。(資料照,記者王孟倫攝)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日前評論紫光併購矽品時一針見血地說道,真正的關鍵在於台灣股市對於企業市值評價過低,使得外資得以用低廉的成本購買台灣的技術與企業;財經專家謝金河對此說表示完全贊同,更進一步主張關鍵在於台灣的證所稅使得股市資金不足,造成台灣企業市值過低,因此面對外資併購時毫無招架之力,只得賤賣台灣技術與人才。不過近年來學界對世界各國企業市值的研究,說明有比證所稅更重要的因素。

企業市值低估固然與台灣企業無法將技術受益極大化以及台灣人力價值長期被低估有關,不過企業市值偏低現象並非台灣所獨有,很多開發中國家都面臨相同的困境,例如韓國上市公司也有韓國折扣(Korea discount),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台灣公司治理的管制體制與司法不夠健全。例如公司治理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對少數股東(散戶投資人以及非經營階層的股東)的保障:如果一個股票市場對少數股東保障不足,那麼控制股東就可以透過五鬼搬運法(tunneling)將少數股東的錢移轉到經營者口袋中,那麼長此以往,投資人對資本市場失去信心,不願投資在股票市場,市場流通性不足,自然會對其上市公司的市值給予折扣。

對少數股東的保障與法律起源與執法能力有關,不成文法的英美法系最佳,其次是成文法的斯堪地那維亞法系,次之是德國法系,最後是法國法系。例如拉丁美洲許多過去法國殖民後的獨立國家,企業的市值一直偏低;但是縱使是不成文法的英美加等國,公司治理程度較佳的企業市值評價也較高,不過因為其體制本身就較健全,所以增加的幅度有限。相對的,法制較不健全的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較佳的公司治理就大為增加企業市值。台灣的企業內線交易時有耳聞,但是定罪率不高,韓國大企業財閥也是如此,就算萬一不幸定罪了,也「刑不上大夫」令財閥負責人免於牢責,長此以往,自然無法恢復投資人信心,遑論企業市值增加,所以要增加台灣企業的市值?先改善台灣的管制體制與司法,降低內線交易再說。

作者/沈榮欽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