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資訊揭露 誠實為上策

By | 2016-04-11

產業分析師及創投對資訊揭露的看法。

台灣生技產業近年有繁花、有風雨;遍地開花時受人追捧,但風雨一來,花朵飽受摧折,這些原本賞花、愛花的人們,紛紛躲避。從基亞、浩鼎事件,到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若干爭議,我認為,只要持續溝通、完整揭露,很多「誤解」其實可以避免。

我參與科技業投資超過20年、新藥領域投資六年,把握一個原則,只投資有潛力、夠透明、善溝通的公司,也因此,自生技產業受人追捧幾年來,也參與、感受跟著市場一起成長。

生技業是台灣最新興的產業,多數經營者是科學家、醫師出身,過去不一定有創辦公司的經驗。因此,不少台灣生技公司雖然積極投入研發、公司基本面也不錯,但公司治理較無制度,連帶發言系統遭遇狀況時,危機處理也就捉襟見肘。

新藥研發時間長、風險高,市場已經逐漸能接受這樣的產業生態。我認為,生技公司要避免上述「風暴」,必須先建構有系統的溝通系統,而經營者必須一定程度的授權。總而言之,一個大原則就是「誠實為上策」。 因為投資人除了評估公司基本面訊息外,公司治理的好壞對投資界而言一樣重要。我根據過去20年觀察經驗,一家公司若在治理上出了大問題,連帶都會影響企業發展的軌跡,而這樣的公司,不論多受到市場追捧,大型投資機構(包括我在內)都是敬謝不敏。事後證實,早年有不少科技公司對外訊息揭露不全,或者經營者選擇性的發布公司資訊,最後甚至面臨了下市的命運。

既然生技新藥產業不得不進入資本市場籌資,而上市櫃就不能不在這一方面下工夫。舉個例子,我投資公司之前必定要花一定的時間充分瞭解投資對象,了解後,拜訪公司經營團隊,進一步釐清公司的治理狀態。我自己設定了計算公司價值的模型,而公司治理、經營者的誠信,是計算公司價值的一個重要參數。以生技為例,即使公司有極佳的技術、很好的股東結構,但公司治理不佳、經營者誠信不足,計算出來的「風險值」提高,可能影響公司價值逾倍。

簡單的說,生技產業才剛剛在台灣冒出芽,既然要在台灣籌資,公司對法人、媒體必須友善、誠實,如果只是「報喜不報憂」,雖然短期內可能獲得不錯的評價,但時間一長露出馬腳,投資人也就會紛紛離去。

從我的經驗來看,一家會「藏」不好資訊的公司,通常「人治」的成分極高;其次,公司發展不順時關閉對外窗口,這絕對是公司經營上的大忌。尤其,不少公司在逐漸茁壯後,發言系統分層負責,此時經營者必須積極督導、有效授權,讓資訊充分揭露,這樣一來投資人即使面對壞消息也不致於恐慌,甚至有可能加碼投資。

再者,公司經營者切不可太過在意短期股價,以過去我投資科技業的經驗,部分經營者因為求好心切,而「公開為股價抱屈」,其實,我認為不僅不必要,甚至有可能引發投資人反感。經營的關鍵在基本面,只要一步一腳印、花時間扎根,妥善的跟投資人溝通,公司的價值自然會顯現。

過去我在擔任產業分析師,撰寫公司報告時,必然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因為公司經營會有起落,我寫的報告內容必然有好有壞。

過去曾遇到不少不願意見「給負面評等分析師(或媒體)」的公司,而關閉對外窗口,我認為,這比資訊揭露不全更可怕。

當然,資訊揭露要讓人「看懂」,新藥公司沒有營收卻股價高,不少人不明究理亂罵一通。其實,這中間當然有誤會,因為經營新藥公司就像是「養小孩」,小孩要等待時間長大,成材後當然就能貢獻社會、有所作為。(本文是華祥創投總經理、前科技產業分析師蘇穀祥口述)

 

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整理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